至圣是谁(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万寿)
至圣先师:(前551―前479)春秋末期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儒家的创始者。百代儒宗之先师,举世尊为“万世师表”,谓其教为孔教,谓其道为孔道。
先师孔子行教像
先师名丘,字仲尼。鲁国陬邑(今山东曲阜东南)人。先世是宋国贵族。少“贫且贱”,及长,做过“委吏”(司会计)和“乘田”(管畜牧)等事。学无常师,相传曾问礼于老聃,学乐于苌弘,学琴于师襄。聚徒讲学,从事政治活动。年五十,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。后又周游宋、卫、陈、蔡、齐、楚等国,前后达十三年。自称:“如有用我者,吾其为东周乎?”终不见用。六十八岁时返鲁。晚年致力教育,整理《诗》、《书》等古代文献,并把鲁史官所记《春秋》加以删修,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。相传他有弟子三千人,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余人。
其学以仁为核心,认为“仁”即“爱人”。提出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等论点,即所谓“忠恕”之道。又以孝悌为仁之本,以为“仁”的执行要以“礼”为规范,他说:“克己复礼为仁。”“仁”的思想的强调,表现了对一般人的重视。
仁者爱人
在世界观上,他相信人格意义的“天”:“获罪于天,无所祷也”,但又把天看成自然之物;重视祭祀,但又怀疑鬼神的存在:“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”;相信天命,强调“知命”,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”,但又重视人为,在生活和学习上取积极态度。
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,承认“生而知之”、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”,但强调“学而时习之”,提倡“不知为不知”的求实态度。注意“学”与“思”的结合,提出“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”和“温故而知新”等命题。主张“有教无类”,因材施教,并有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的精神。在美学上,主张“依于仁,游于艺”,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”,强调美与善的统一。提出诗可以“兴”、“观”、“群”、“怨”。
政治上提出“正名”的主张,认为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”,都应实副其“名”;提倡德治和教化,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,并提出“不患寡而患不均,不患贫而患不安”的论点。自汉以后,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传统文化的主流,影响极大。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奉为圣人。现存《论语》一书,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及闸人的问答,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。
《史记》有《孔子世家》。
○ 先师孔子行教像。
○ 编录丨善业文化
万世师表
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,请随意打赏。你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!